俯瞰天府大地,一條全球最長的城市中軸線——天府大道貫穿南北,成為串聯區域發展的重要脈絡。往南,是成都天府新區的繁華圖景;往北,則穿過舉世聞名的三星堆遺址,來到雪山下崛起的公園新城——德陽天府旌城。
2019年,德陽市委、市政府深入貫徹落實四川省委成德眉資同城化發展戰略部署,立足自身產業基礎與區位優勢,將建設成都北部重要功能板塊作為目標,作出了規劃建設德陽天府旌城的重大決策。2022年,中國十九冶成功中標德陽天府旌城片區基礎設施建設(智創商務片區)項目。同年9月,勘設公司進場開展設計管理工作。
智力協同:組建專業支撐團隊
德陽天府旌城項目是包含城市道路、學校、公園、社區綜合體、公交站、養老院、綜合管廊等37個子項目在內的大體量項目,建設期為10年,被列為中國十九冶2022年重點項目,也是四川省重點工程、德陽市重點發展新城規劃項目。面對項目工期緊、工作面寬、質量要求高等挑戰,勘設公司多措并舉,多點齊發,全力推動設計管理與市場、招采、技術、造價及履約等環節深度融合。
在公司的統一部署下,勘設公司秉持“謀劃在前、落細落實、責任到人”理念,采用“小前方+大后臺”管理模式,選派楊剛、杜勇、羅維、金童、陳嘉慶、高啟林等6名核心骨干駐扎一線,聯動建筑設計、市政與公路設計、巖土工程、工程勘察、人防設計、裝飾裝修等后臺部門構建資源集約平臺,形成“高技術、強專業”的設計管理矩陣,“臺前幕后”參與的技術、經濟人員達40人,圍繞長江西路延長線、西外街道路工程、一環路改造工程、智創第二中小學、渤海路、錦屏山路等多個重點子項,通過系統化、科學化、精細化管理,為項目高質量推進注入動能。
在頂層規劃層面,勘設公司立足全局統籌設計管理各環節。設計管理團隊同步對接德陽天府旌城管委會等管理單位,建立高效溝通協調渠道。前期主動收集規劃條件、征地拆遷等資料,搭建全流程信息底座;強化對業主單位自主招采的外部設計單位的管理,同步推進勘察工作;過程中嚴格審查設計成果,確保報規報建合規;最終同步規范整理歸檔資料,形成閉環管理體系。
在協同推進階段,高效管理推動多環節共同發力。管理中鐵二院、核工業西南院等設計全周期工作,并組織片區參建設計單位開展圖紙交底會審,減少施工偏差;以施工工藝與成本控制為導向優化方案,實現降本增效;深度參與概算評審,維護總包利益;面對現場問題,快速協調變更簽證;提前介入提供技術咨詢,助力完成科創指標;同時維護各方關系,嚴謹開展計量工作,保障設計、施工、采購無縫銜接。
截至目前,設計管理團隊已協助相關單位形成可研26份、立項備案26份;為12個子項目辦理施工許可證,完成方案設計22個,完成初設20個,正在進行初設2個,完成施工圖設計18個,完成勘察設計17個,報送設計概算14份,批復10份……一串串數字背后,是前后方團隊夜以繼日的辛勤付出、科學驗證、高效管理的智慧結晶,也是項目建設全速推進的有力保障。
專業服務:匠心助力精益建造
在十九冶承建的項目設計管理工作中,設計管理團隊作為溝通紐帶,承擔著大量的協調任務,他們既要精準把握上游設計意圖、功能要求與設計標準,又需依據各階段反饋及時調整,在保障功能與設計效果的前提下,全力推動項目順利實施。
在渤海路(一環路-西二環)子項的方案設計階段,團隊基于城市道路功能定位、區域發展規劃及市政基礎設施配套需求,主導開展設計符合性審查與技術經濟分析,敏銳地發現設計圖紙缺少綜合電力通道,如不盡快解決,該路段將存在電力管線敷設缺口與未來擴容風險。然而,此子項設計專業跨度大、接口復雜,不僅需對接規劃、市政、供電、消防、交通、通訊等近30個政府部門和產權單位,還要處理建設、勘察、設計、監理、施工等五方責任主體提資沖突,協調工作可謂異常繁重。
面對時間緊迫、任務艱巨的嚴峻形勢,團隊秉持主動作為的態度,積極與相關單位、部門溝通交流,深入研究當地政策法規,科學分析項目實際情況,往往一天從早到晚要跑4~5個主管部門進行匯報溝通,為推進方案順利落地奠定堅實基礎。
為科學做好風險量化與預案制定,設計管理團隊聯合資深技術專家及設計研究院,深入現場實地踏勘,系統研判“綜合電力通道缺失”可能導致的成本增加、工期延誤等風險,同步推進設計變更優化。為全面梳理各方需求,搭建信息共享平臺,團隊通過多輪專題會議推動工作,并根據反饋動態調整方案。為爭取相關部門支持,團隊采取分層溝通策略,通過專題匯報、牽頭組建專項協調小組、明確技術需求等方式,以翔實數據和嚴密邏輯開展方案解讀工作,確保項目進度不受影響。最終,團隊形成的可行性分析報告,從經濟效益、技術合理性、發展前瞻性和社會效益四個維度,證明合理規劃與設計綜合電力通道,將有效規避未來可能發生的、遠高于此的改造成本和隱性社會成本。
該專業建議得到業主單位和上級管理部門的高度重視,經組織相關部門復核評估后,綜合電力通道作為重要設計優化項納入實施方案。
創新引領:新技術新工藝巧解難題
在EPC項目全生命周期管理中,技術手段是破解問題的關鍵。設計管理團隊需深入剖析項目設計重難點,運用數字化工具與創新方法,構建從問題識別到應對的完整技術管控體系。
在子項智創第二中小學施工圖設計階段,是否采用“雙向密肋樓板技術”成為各方爭論焦點。這項雖已通過四川省住建廳認證的裝配式創新技術,因在德陽本地缺乏應用先例,其實際效果與成本收益存在顯著不確定性。“新技術無實踐經驗,實施風險如何控制?”這樣的顧慮在討論中多次被提出。
針對技術應用風險的質疑,團隊采取“模擬驗證+實地調研”雙線策略。一方面,借助三維建模與力學模擬,通過PKPM結構計算系統驗證技術可行性,優化肋梁設計后無須設置豎向裝配柱即可滿足裝配式要求,且大跨度結構荷載降低15%、配筋量減少12%。另一方面,組織人員深入省內已應用該技術的項目現場,系統開展工程實測,通過精確測量模板尺寸、完整記錄施工流程、詳細對比材料用量,形成數據化成果,為技術應用提供堅實的決策依據。
無獨有偶,子項太華山路改造工程同樣面臨技術應用風險。團隊在專項現場勘察與技術復核過程中發現,原設計方案采用的“地下管道施工放坡開挖技術”存在多重隱患,盡管提出了“鋼板樁支護開挖”替代方案,也無法解決振動致墻體開裂、地基安全隱患、夜間施工噪音超標等問題。
面對這一系列棘手難題,團隊引入全生命周期成本分析(LCCA)方法,通過量化風險評估,創新性提出“箱式支護體系”解決方案。技術論證顯示,該方案采用的靜壓安裝工藝可將振動值嚴格控制在65dB以下(低于70dB的達標值),模塊化箱體設計能有效保障開挖面穩定,預制拼裝工藝使施工效率提升60%,在保障工程質量安全的前提下,經測算可實現綜合成本優化,達成安全、環保與經濟效益的多贏目標。
此外,設計管理團隊存在的意義不僅僅是為施工提供“依據”,而是反向驗證,用心用情用智為施工一線服務。在子項錦屏山路推進過程中,團隊通過定期的內部會議進行設計交底,同時吸收項目部施工反饋的意見,動態優化橋梁結構選型,將錦屏山路原本采用的簡支T梁橋改為左右幅錯幅設計的簡支小箱梁橋,使施工更加便利;在子項智創第二中小學現場施工中,面對施工人員發現基坑支護結構節點詳圖缺失、部分深層土體加固區域的剖面示意圖不完整的問題,設計團隊立即繪制詳圖并提交業主,整個流程兩天完成,快速地反應保證了現場施工的順利進行。
當前,德陽天府旌城項目已經到了在建子項大干特干、部分子項竣工驗收的關鍵階段。而設計師們,將繼續用一個個創新創意、具體而微的解決方案,在成德同城化的版圖上,“澆筑”出設計施工總承包模式下設計管理創優創效的全新坐標系,為打造美麗宜居德陽,推進城市品質提檔升級,助力德陽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而繼續不懈奮斗!